English

四通为什么进行产权改革

1999-08-12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邓海云 陆彩荣 我有话说

15年前,四通以科技人员走出“象牙之塔”而闻名,今天,四通抓住国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历史机遇,在北京市的支持下,又以脱胎换骨的产权改革而引人瞩目——

15年前,靠两万元借款起家的四通公司,以7名中科院科技人员勇敢走出“象牙之塔”,“下海”创办民营企业而引起世人瞩目。当时,四通的民营企业身份成为我国经济界亮丽的一道风景。

历经15年的进程,四通已经发展成为拥有10亿元资产、52个联营企业的跨国公司。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给四通当年带来勃勃生机的民营身份却迟迟因为产权不明晰而造成了盲目追求扩张、投资短期行为和公款过度消费等一系列弊端。

有识之士指出,四通再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历史再一次把四通放在了开拓者的风口浪尖上。

今年5月15日,北京四通投资有限公司职工持股会的成立,标志着四通在重组改制、明晰产权上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7月6日,“四通暨民营科技企业体制创新研讨会”召开,正式向外公布了四通改制的实施方案,从而在企业界、经济界引起巨大波澜

四通改制方案的总原则是“冻结存量、界定增量、依法行事、着眼发展”。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在沉淀资产的量化上争执不清,把重点放在新扩大部分资产的界定上,以清晰的增量来稀释不清的存量。通过资产重组使企业摆脱历史包袱,明晰产权,规范管理,实现持续高速增长。

新方案具体分三步∶

第一步重组改制,设立“职工持股会”,持有和四通集团共同设立的北京四通投资有限公司(简称“四通投资”)的控股权,“四通投资”融资购买四通集团现在主要的电子、电工、系统集成等业务;第二步“四通投资”分期分批地私募扩股,逐步购买四通集团资产及业务,并发展其主营业务计划;第三步在私募扩股的基础上,将“四通投资”在国内或国外上市,成为公众公司。四通投资职工持股会注册资金为5100万元,全部为四通集团600余名职工个人现金出资。

在中关村四通大厦,四通集团公司总裁段永基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他告诉记者,他还清楚地记得当年是光明日报首先报道了四通的成功经验。他介绍了这次四通改制的四个基本思路

第一点,所有者缺位给企业造成的结构性缺陷是任何其他方法都无法弥补的。四通诞生于1984年,是民营的集体所有制企业,但实际上集体所有制企业中的所有者没有到位。15年的经验证明,企业的经营者与所有者的追求是不一样的。所有者追求长远利益,追求未来的发展,而经营者追求眼前利益,短期的发展。一个健康的企业中所有者和经营者会形成硬性的制约关系,这就为公司内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内部的治理机制奠定了基础。但在类似四通这样的所有者不到位的企业里,企业内部主要是经营者经营,同时经营者的经营由于没有约束而盲目膨胀,这就给企业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经济学称之为代理人成本问题,代理人成本会持续不断地增长下去。这一痛苦的教训使四通集团董事会从1997年第四季度下决心,解决集团内部所有者缺位的问题。

第二点,理论上的完美和实践上的可操作性是四通所追求的。从理论上来讲,四通是集体所有制企业,政府没有投资;从法律上来讲,四通所有财产是员工们共有共享的,因此在股份制改造的时候由于人数和总量都已经确定,只要对存量进行“内部人”量化即可。这是四通从1987年开始就一直在追求的。当时在吴敬琏教授的亲自指导下,由楼继伟、周小川、高西庆、刘纪鹏等同志组成四通股份制改造小组,进行了非常卓越的工作,但因种种原因这个方案没法实施。经过12年的思考,我们认为由内部人对存量进行分配的办法实际上遇到了三个方面的障碍,这三个障碍在短时间内几乎无法克服。一、政策障碍。根据1991年颁布的中国乡镇集体所有制企业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集体所有制企业的财产共有共享,任何人不得分割。如何突破这一障碍在目前没有办法。二、历史包袱。由于人员流动、资产变化,无法确定“内部人”应该是指哪个时点的,资产是哪个时点的。很多创业者离开了,他们的所有权如何确定、如何分配。三、文化障碍。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不患寡而患不均”,说某某的贡献大小可以接受,但如果分配庞大的资产就会引发各种各样的矛盾,甚至酿成重大事故。

这次,我们转换了思路。由公司现有员工自愿出资构筑一个新的公司,由新公司借钱,以市价分期分批地购买四通的资产,即我们构筑了一个产权清晰的新平台。这种清晰是由个人的出资所固定下来的,用新平台来运作可操作性比较强,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我们相信不会留下政治上、经济上和法律上的漏洞。

第三点,不是“一股就灵”,而是以股份制改造为出发点深入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总结四通15年历史,我们感到中国的民营企业不仅在产权方面存在问题,在资本结构、管理结构等各个方面也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比方说中国的民营企业股本性资金占的很少,主要资金是银行贷款,而银行贷款成本很高,企业难以有充裕的资金进行技术和产品的开发投入。国外的高科技企业经常以高于经营收入15%以上的比例投入到产品技术和开发部门。中国民营企业的利润大部分都用来偿还银行的利息。

另外就是管理层的问题。像四通这样的高科技企业其管理层大多是国内的科技人员,缺乏有管理背景、金融背景和国际背景的管理人员,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全球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这样的领导集体在企业发展的决策方面常常处于劣势,感到知识的不足。

所以通过股份制改造,有了产权清晰的平台,四通集团的整个资本结构、领导层的结构也要进行彻底调整,因此我们设计的方案是分步实施和推进。由全集团600多名职工自愿出资组成一个产权清晰的平台,由该公司出资购买四通集团的资产之后,新公司不断地私募、扩股,最后公开上市。这样四通集团在改造后不是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而是以此为出发点积极进行资本结构和管理结构调整,最终建立一个现代企业。

第四点,四通方案的实质就是中国特色的“经理人回购”方案。这种方案在国外被普遍使用。考虑到中国特色,我们扩大了经理人范畴,使全集团所有职工在自愿的基础上都能够投资公司的这个新平台。

实行职工持股会方式,会不会使得四通今后在用人机制上由灵活转为僵化,造成新的障碍?关于这个问题,段永基认为,四通实施带有四通特点的产权改革之后,在中关村,乃至中关村以外的香港等地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人纷纷提出要与四通合作,因为他们了解新四通的产权是明晰的。根据技术创新经济学的理论,企业发展需要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的驱动力是产权明晰。产权明晰后,所有者对企业员工的要求是严格的,同时,四通改制方案规定了员工股份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内部转让,因此,不会出现用人机制僵化的的问题。

北京市副市长刘志华指出,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是当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迫切需要。他希望更多的企业像四通一样,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中摸索出更多的产权实现形式

段永基认为,四通12年产权改革的探索与思考,不仅对四通今后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而且由于是在解决带有普遍性的共性问题,因而对众多民营企业也可能有某些借鉴作用。

据介绍,四通在重组改制过程中特别注意了三点:一是融资购买四通集团现有资产时,按照规范程序和市场价格收购,不使集体资产流失;二是原四通集团的集体财产在并购中做到保值增值;三是整个购并过程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符合国际规范。为此,四通公司聘请了国际金融公司、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等多家国内外著名公司作为法律、财务、管理等方面的顾问,参与改制计划。

对于过去四通的盲目投资,段永基认为教训深刻,他表示,新四通今后的业务方向将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方面,加大对系统集成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扩大对电子产品的投入。

四通的改革得到了北京市的支持。北京市副市长刘志华指出,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是当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迫切需要。四通集团经过多年的摸索,探索出一条解决集体所有制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新路子,为实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今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希望更多的企业像四通一样,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中摸索出更多的产权实现形式。

刘志华透露,在国务院对加快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重要批复的东风鼓舞下,北京市已经把深化高新技术企业改革,作为发展“首都经济”的重要工作,有关部门正在加快研究制定配套改革政策,促进高新技术企业以多种方式进行股份制改革,为加快高新技术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创造条件,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便使北京发展成为全国知识经济的排头兵,为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